立秋(8月6日-8月9日)二十四节气之第13节气
立秋,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,北斗星斗柄指向西南,太阳到达黄经135°,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,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:“秋”就是指暑去凉来。到了立秋,梧桐树开始落叶,因此有“落叶知秋”的成语。从文字角度来看,“秋”字由禾与火字组成,是禾谷成熟的意思。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,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。
秋季从立秋起至立冬结束,其起始与结束,是天体运行的结果。进入秋季,意味着降雨、风暴、湿度等,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,趋于下降或减少;在自然界,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。
立秋,七月节。立字解见春。秋,揫也,物于此而揫敛也。
初候,凉风至。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。温变而凉气始肃也。《周语》曰火见而清风戒寒是也。
二候,白露降。大雨之後,清凉风来,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,尚未凝珠,故曰白露降,示秋金之白色也。
三候,寒蝉鸣。寒蝉,《尔雅》曰寒螿蝉,小而青紫者;马氏曰物生于暑者,其声变之矣。
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,等到“立秋”时辰一到,太史官便高声奏道:“秋来了。”奏毕,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,以寓报秋之意。
立秋是古时“四时八节”之一,交立秋的那一天,正是农历的七月,也即古人所说的“申月”。立秋时节,民间有祭祀土地神,庆祝丰收的习俗。
从古到今,立秋这天民间都有丰富的节俗活动。由于秋季是收获的季节,所以立秋节俗活动的“目的性”非常明确,就是祈求农事顺利。
江浙一带,农人一般会在立秋这一天,将准备好的各种祭品送至田间地头,向田祖祷告祈求丰收。在贵州一些地方,也有在立秋前后十日择期尝新的习俗。农民用新米煮饭献给各路农神,然后将米饭奉给家中长辈。